在中國,公元前兩千多年就出現了最簡單的粉碎工具——杵臼。杵臼進一步演變為公元前200~前100年的腳踏碓。這些工具運用了杠桿原理,初步具備了機械的雛形,不過,它們的粉碎動作仍是間歇的。 近代的粉碎機械是在蒸汽機和電動機等動力機械逐漸完善和推廣之后相繼創造出來的。1806年出現了用蒸汽機驅動的輥式破碎機;1858年,美國的布萊克發明了破碎巖石的顎式破碎機;1878年美國發展了具有連續破碎動作的旋回破碎機,其生產效率高于作間歇破碎動作的顎式破碎機;1895年,美國的威廉發明能耗較低的沖擊式破碎機。 與此同時,粉磨機械也有了相應的發展,19世紀初期出現了用途廣泛的球磨機;1870年在球磨機的基礎上,發展出排料粒度均勻的棒磨機;1908年又創制出不用研磨介質的自磨機。二十世紀30~50年代,美國和德國相繼研制出輥碗磨煤機、輥盤磨煤機等立軸式中速磨煤機。 這些粉碎機械的出現,大大提高了粉碎作業的功效。但是,由于各種物料的粉碎特性互有差異,不同行業對產品的粒度要求也彼此不同,于是又先后創制出按不同工作原理進行粉碎作業的多種粉碎機械,如輪碾機、振動磨、渦輪粉碎機、氣流粉碎機、風扇磨煤機、砂磨機、膠體磨等。到了70年代初期,已制造出每小時產量為5000噸、最大給料直徑達2000毫米的大型旋回破碎機,和可將物料磨細到粒度小于0.01微米的膠體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