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北斗三號全球組網完成收官之戰,2020年必將成為北斗大規模應用“元年”。對于上海各行各業而言,不論在北斗賦能,還是實際應用端,都將迎來新的機會。
東海之濱的上海洋山港區,一批實現自動駕駛的5G重型卡車,正在北斗衛星信號引導下,探索前沿技術的新興產業應用。“7月1日起,這些自動駕駛的重卡將正式開始在港區碼頭‘拉箱子’,投入批量商業化運營。”上汽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
這是北斗衛星與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間,一個頗具代表性的連接。
“厘米級定位”實現效率變革
去年11月,全球首次“5G+L4級智能駕駛重卡”示范運營在上海洋山港啟動。半年多的探索中,上汽集團前瞻技術研究部高級項目經理黃偉科對北斗的精準,有直觀的感受。
“十余米長的重卡,在兩側到輪胎只有8厘米左右的狹窄庫位中,基本一次就能精準入庫,人工作業中只有1%的資深司機能夠達到這一水平。”黃偉科說。
過去重卡在碼頭停車裝箱,靠的是橋吊司機和卡車司機一上一下的“手把手配合”。最新的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將重卡停車庫位設計得非常窄,倒逼裝卸效率提升。而司機停車時,往往需要倒好幾把,花兩三分鐘才能完美入庫。在北斗高精度定位技術幫助下,智能重卡自動駕駛時能實現厘米級定位,停車裝卸時誤差達到±3厘米,比洋山港小于±5厘米的技術要求更精準,單點裝卸作業效率將提升10%。
“事實上,北斗已經成為上汽規劃智慧出行、智能駕駛汽車架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上汽集團技術研發負責人介紹,早在2017年,上汽就開始在智能汽車產品上應用北斗系統。全球首款L3級智能駕駛水平的量產車型榮威MarvelXPro,就是在北斗加持下成功實現“最后一公里自主泊車”。
黃偉科認為,結合大數據、5G甚至6G的大流量低延時數據通道,北斗系統將在未來智能交通領域釋放更大能量,例如交通流信息采集、實時監控與管理調度、不良駕駛行為監控與記錄、緊急援助等。“隨著北斗系統和其它智能化技術的不斷發展、不斷融合,必將拓展出海量場景的新應用和新能力,加快引領中國邁進智能化大時代。”
一個地面環節打開市場空間
6月23日,上海時空智能基礎設施公司“千尋位置”宣布,將在年內完成200座全球框架站的部署,通過接收北斗衛星信號,結合自研算法,互聯網和衛星雙路播發,為海外用戶提供動態亞米級和靜態厘米級的高精度定位服務。這家位置服務領域領軍企業的新計劃,正是源于北斗服務范圍的改變。
千尋位置CEO陳金培表示,北斗全球組網以后,從一個區域型亞太系統,轉變為覆蓋全球的服務系統。這個改變可以讓中國的全產業鏈受益,尤其是芯片和終端產業。今后,全球范圍內銷售含有北斗元素的產品,使用體驗、穩定性、可靠性都會被大幅度提升。
體驗提升背后,仍需再構建“地基增強系統”,這就是上海企業的機會。目前,不論是北斗還是美國的GPS、俄羅斯的GLONASS,如果沒有地基增強系統,定位精度都在幾十米。通過建立地面基準站實時接收衛星信號并解碼,就可根據需要為用戶獲取實時亞米級、厘米級、后處理毫米級精度的位置服務。
目前,千尋位置在國內各地已經建設和運營2600多座北斗地基增強站,構成了國家北斗地基增強系統“全國一張網”,國內市場正逐步打開。“這次全球組網成功,意味著千尋通過地基增強站建設可為全球衛星導航領域提供‘中國方案’。”陳金培表示,未來在自動駕駛、測量測繪、智能城市、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市場想象空間巨大。
為北斗產業鏈營造最佳環境
5月27日,中國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此次登頂,除了應用了華為的5G設備,還離不開由上海華測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北斗高精度定位設備。
華測導航總部位于上海青浦區,這里的西虹橋北斗產業園聚集了百余家北斗導航相關企業,產業鏈上下游已形成緊密聯系。比如,產業鏈上游有海積等企業致力于導航基礎零部件;產業鏈中游有華測導航等企業主攻導航產品;下游有普適導航等提供空間信息應用整體解決方案。
十多年間,上海已經聚集起一批覆蓋全產業鏈的北斗導航商業化應用企業,特別是近年來,產業鏈在上海加速集聚,價值鏈持續走向高端。
“這背后,一方面是企業抓住發展新機、全力創新研發,另一方面也離不開上海營商環境、產業政策的有力支撐。”華測導航負責人表示。
近年來,華測導航每年都要投入上千萬元的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例約為15%。“作為將一項新技術進行產業化的企業,能夠盈利非常不容易。”華測導航財務總監高占武介紹,“得益于各項減稅降費政策,這些年來,我們都能持續投入更多資金用于新技術、新設備的研發應用,有效提升了自身的競爭力,加快了北斗導航的產業化步伐。”據測算,僅2019年,華測導航就享受到1151萬元的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1.06億元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金額,3100多萬元的軟件產品增值稅即征即退,以及84.2萬元的個人股權激勵收入納稅遞延。
隨著北斗全球組網完成,還將催生更多的新需求與新業態,而減稅降費的政策紅利,令相關企業輕裝上陣,更好地抓住發展機遇,并為更多行業賦能。目前,華測導航自主研發的GNSS全星座全頻點基帶芯片已完成了樣片流片及測試工作,將于近期投片量產。“我們的高精度應用領域將逐漸從傳統的測繪,拓展到智慧城市、移動監測、精準農業、無人機、無人駕駛等眾多領域。”高占武說。
來源:解放日報
|